2023-03-22 09:14  来源 :  汪清县自然资源局
打印 | 字号: |

汪清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汪清县行政辖区范围内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是编制乡镇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的依据。2020年底,汪清县按照国家和省、州部署,启动了《汪清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为“规划”)编制工作,通过公开招投标,确定由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吉林省吉规城市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彩宇科技测绘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承担规划编制。目前已形成规划的文本、说明书、图集和专题研究等。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基期年为202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近期年为202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规划范围为汪清县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其中,县域面积882572.04公顷,含3个街道和8镇、1乡;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包括汪清镇和东光镇镇区范围,东至汪清街与北外环交口,南至磨盘山,北至北外环线,西至沙北屯,合计1968.19公顷。 

二、相关政策法规落实情况

(一)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要求

  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守生态保护红线不动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优化国土空间为抓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坚决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城乡发展的重大规划与政策要求,以县城为中心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贯彻落实近年中央一号文件,切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二)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城市以人民为中心、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双碳战略的有关重要论述,科学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推动国土空间集约发展、绿色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吉林、延边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严格划定基本农田红线把稳住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促进汪清清洁生产,做好空间保障。 

(三)贯彻落实吉林省和延边州重要战略部署

  贯彻吉林省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图们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建设,积极谋划特色旅游产品,做好空间保障支撑。落实延边州“产业强州、生态立州、开放活州、团结兴州”战略和“一核、两极、多点支撑”区域新发展布局,落实敦(化)延(吉)珲(春)城镇集聚区建设要求。 

(四)规划落实的重要文件和法律法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202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2022 

  《吉林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修订)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2022修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 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发〔2015〕25 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发〔2017〕27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厅字〔2017〕2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48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吉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吉林省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2021年) 

  “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高质量发展战略专项规划》(2022年)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指南(试行)》(2020年) 

  《吉林省县(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2021年) 

  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划、政策文件等。 

三、规划主要内容概要

(一)“三区三线”划定

  规划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开展了三区三线的划定工作。 

  一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面,以2020年国土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全县纳入耕地保护目标67536.11公顷;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51400.16公顷。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面,吉林省下发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600811.8公顷,包括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满天星国家森林自然公园和吉林汪清双龙泉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等。 

  三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面,综合汪清县中心城区、百草沟镇及天桥岭镇等发展诉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总面积2801.55公顷。其中,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759.44公顷(全县现状城镇建设用地1829.55公顷),已批未调用地53.8公顷,现状村庄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443.57公顷;扣除批而未调和现状村庄等其他建设用地后,实际划定新增面积544.74公顷,实际划定倍数为1.3倍。 

(二)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深化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围绕汪清县空间格局和产业空间布局,发挥自身优势,以乡镇为单元细化主体功能区类型,推动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强化各级中心镇的极点功能,形成“点—轴—面”联动发展的空间结构,构建“一主两副、三轴两区、筑屏通廊”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是强化县域中心极核功能,加快中心城区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和特色。 

  二是提升天桥岭镇和百草沟镇两个县域副中心的支撑作用,提高公共服务配置水平,集聚片区内人口并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三是构建融外优内的联系轴线,以“牡丹江—汪清—延吉”高速公路为南北开放发展轴线,以S201和S502为东西内向联系轴线。 

  四是明确县域开发与保护分区,将县域划分为东北部生态重点保育区和西南部农业发展区。 

  五是筑牢生态屏障连通水系廊道,筑牢东北虎豹栖息地生态屏障,连通嘎呀河、绥芬河、道芬河、汪清河、桦皮河5条主要河流生态廊道。 

(三)城市性质与规划目标

  汪清县(县城)的城市性质为“吉林省东部以绿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森林康养之城”。 

  城市职能包括:吉林省绿色食品加工型产业基地;长吉图与哈牡绥东重要连接区、延边州交通枢纽节点城镇;汪清县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规划目标为: 

  ——近期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具有汪清特色的生态型产业成为带动汪清发展的重要力量,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更加优良,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度大幅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远期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更加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和经济发展布局不断优化,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更高,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更优,国土空间魅力与品质持续提升。 

  ——远景展望到2050年,把汪清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宜业宜游、开放包容、魅力彰显的美丽宜居幸福小城市。 

(四)城镇体系与空间布局

  1、城镇等级结构 

  规划汪清县域呈现三级协同、城镇乡联动的等级结构。 

  ——一级城镇1个,汪清镇。规划将汪清镇与东光镇联合建设成为汪清县中心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级城镇2个,为县域副中心(重点镇),包括天桥岭镇和百草沟镇。规划提高两镇的公共服务配置水平,集聚各自片区的城乡人口,带动城乡共同发展。 

  ——三级城镇6个,即一般乡镇,包括东光镇、春阳镇、大兴沟镇、罗子沟镇、复兴镇及鸡冠乡 

  2城镇规模结构 

  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为人口规10万人的中心城区(含东光镇); 

  第二级为人口规模1-5万人的天桥岭镇、百草沟镇; 

  第三级为人口规模小于1人的东光镇、大兴沟镇、春阳镇、复兴镇、罗子沟镇、鸡冠乡。 

  3、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做优做美中心城区、培育强化县域副中心、做好做特节点乡镇的思路,充分发挥汪清独特优势,加快形成“一主两副,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 

  ——做优做美县域主中心。强化中心城区主中心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布局,有序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县城产业平台、商贸流通、消费平台等配套设施,市政交通、市政管网、防洪排涝、防灾减灾设施和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会福利设施,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等,精准发力补齐中心城区建设短板弱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培育强化县域副中心。加快天桥岭快北副中心建设,重点打造“中国黑木耳第一镇”、“县域城镇北部副中心”、“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示范区”,把天桥岭镇建设成为以木耳等特色农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新增长点的特色经济强镇。推进百草沟南部副中心建设,重点打造“汪清县旅游服务中心”、“县域城镇南部副中心”及“特色产业示范区”为目标,充分利用民族之乡、鱼米之乡、象帽舞之乡的特色,同时大力发展民俗旅游,同时抓好特色产业发展。 

  ——做好做特多个乡镇节点。强化春阳镇、大兴沟、罗子沟、复兴镇和鸡冠乡等一般乡镇的农业服务支撑功能,重点依托本地农业及山林资源,发展农产品种植、农畜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镇区重点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及增加小型绿地,提升整体环境,满足农业生产日常生活需求。 

(五)产业布局发展指引

  1、农业生产布局 

  构建“三区多园多片区”的农业生产格局。 

  ——三区:高端农业发展区、北部特色循环农业区和东北部绿色生态农业区。依托汪清镇、百草沟镇和东光镇农业用地,建设高端农业发展区,重点培育农业研发、育种、孵化、农旅融合等现代农业功能,旨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北部特色循环农业区以农业有机化发展为目标,发展以优质水果、蔬菜、畜牧养殖、中药材、干果、食用菌为主的农业生产空间。东北部绿色生态农业区,建设高标准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领带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多园:依托柳树河农业园和罗子沟镇、复兴镇养殖园和多个养殖小区,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壮大养殖规模,推动畜牧养殖产业转型发展。 

  ——多片区:形成多个片区的粮食生产布局,以基本农田和优质集中耕地分布区为基础,形成粮食生产保障与重要农产品生产区,主要分布于百草沟、大兴沟的水稻种植区和各乡镇的大豆玉米种植区。 

  2、工业空间布局 

  以工业集中区为核心,形成“一区多园”空间布局。 

  ——河北工业集中区,发展集工业、研发、会展、生态与一体的片区,重点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绿色食品加工、节能环保。规划目标年用地总面积控制在500公顷以内。 

  ——东振工业园,木制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产业(长吉图物流产业园)。规划目标年用地总面积控制在250公顷以内。 

  ——天桥岭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集黑木耳产品研发、加工及商贸服务为主的产业园。 

  ——柳树河牧业园区,依托北方大陆建设以黄牛养殖为主的畜牧养殖社区。 

  ——百草沟光伏融合发展园区,以光伏产业为主,生态种养殖、旅游观光为辅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园区。。 

  3、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构建“一核一带,三区多点”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核:汪清县旅游综合服务核心。 

  ——一带: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带。 

  ——三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生态休闲旅游服务区、乡村特色休闲体验区。 

  ——多点:满天星康养度假区、兰家大峡谷、红日村党性教育基地、东北抗联红色文化园、养老服务中心、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入口服务社区、抽水蓄能生态旅游度假区、四方山生态旅游景区。 

(六)城镇综合支撑体系

  1、构建“三纵二横六大出口”县域公路网格局 

  构建与周边城市相联系的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完善高速公路建设,同时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步伐,积极改善公路状况,提高公路等级,争取所有行政村通公路,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东西相连、南北贯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畅通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至2035年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和村镇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快速、安全、先进、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实现“三纵、二横、六大出口”的县域公路网格局。“三纵”:延吉—牡丹江高速公路(S1112);延吉—汪清—牡丹江(G333);珲春—复兴—罗子沟—穆棱(S202)。“二横”:安图—汪清—复兴—春化(S201、S501);汪清—罗子沟—东宁(S502)。六大交通出口是:向南至延吉、至图们;向东南至珲春;向西至安图;向西北至牡丹江;向北至穆棱;向东北至东宁。高速公路出入口:百草沟镇、汪清镇、大兴沟镇、春阳镇。 

  2、布局均等优质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规划建立“县域—重点镇—一般镇—村”四级层次、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综合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区位与交通条件、人口变化趋势、各类设施基础现状研判,以中心城区为县域公共服务供给中心,并覆盖百草沟镇、天桥岭镇、东光镇、大兴沟镇、鸡冠乡。以天桥岭镇、百草沟镇为县域公共服务供给副中心;以天桥岭镇覆盖春阳镇;百草沟镇作为未来重点人口集聚区之一,加强自身公服承载能力。 

  3、打造低碳高效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供水设施建设,保障城乡用水需求。构建汪清县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发地下水、积极利用雨洪水,推广使用再生水的多水源配置格局。严格实施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逐步完善节水政策提升设施能力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到2025年,建制镇建设独立的净水厂(站),推行水厂统一供水,保证供水安全;到2035年,所有乡镇实现水厂统一供水。村庄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方式。如能够纳入城区、镇区集中供水范围,可并入城区、镇区供水管网;无法纳入的村庄主要以引泉、机井、河流作为供水水源,保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健全污水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到2025年,春阳镇、复兴镇建设污水处理站;乡驻地建设污水收集池,通过吸污车运至就近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污水得到全部治理。到2035年建制镇建设再生水设施用于环境生态和工业、市政用水中,提升城镇污水循环利用水平乡驻地建设污水处理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村庄鼓励采用生态化污水处理方式,如新型农村旱厕、人工湿地或稳定塘等。污水经处理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回用或达标排放,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靠近城镇的村庄污水宜优先纳入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到2025年汪清县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60%以上;2035年,全面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完善排水系统布局保障城乡排水防涝安全。规划排水体制中心城区、镇区(乡驻地)采用雨污分流体制,村庄以道路边沟为主。提升改造现状排水设施,实现中心城区、镇区(乡驻地)管网全覆盖,有效提升城乡排水防涝能力。乡镇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绿地、道路等进行海绵化建设和改造,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设施体系。规划近期各乡镇采用集中锅炉房供热为主,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为辅的供热方式;远期构建清洁能源供热体系,全县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村庄采用分散式供热方式,通过结合房屋改造,提高墙体保温性能,建设节能住宅。利用电能、太阳能、改良的生物质燃料及沼气等作为热源,实现农村无煤化。到2025年,全县供电可靠率为99.925%,改造天桥岭、大兴沟、百草沟366KV变电站。到2035年,全县供电可靠率为99.95%,县域220KV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240MVA;66KV变电站9座,变电容量78.5MVA。 

  ——推进高速、安全的新一代通信设施建设。加强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5G网络建设全覆盖,加快网络宽带升级,推进光纤到楼入户、进村进院。在各乡镇设通信局站,邮政所;村委会内增设邮政服务点,保证村民邮寄需求,实现“村村通快递”。 

  ——构建完善的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各行政村均建有分类地埋式垃圾桶,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收运能力,规划各乡镇设置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送到图们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珲春、汪清、图们共用)进行焚烧处理,发电厂垃圾处理量达6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在汪清县垃圾处理场附近,建设建筑垃圾处置场,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置,并购置垃圾筛分设备。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七)中心城区规划方案

  1、人口规模与建设用地 

  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2025年8.0万人,2035年分别为10万人。考虑到带状城市设施供给困难和服务周边区域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等需要,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按照2025年10万人和2035年11.94万人配置。按照人口预测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至2035年,汪清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957.50公顷。 

  2、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带多廊、两轴五组团”的布局结构。加快“老城提升、东西两翼展开、整体推进”,构建产业集聚、生活宜居、商贸繁荣、富有特色的发展空间。一带,即汪清河景观带。多廊,依托水系和城区绿地开敞空间形成连通周边山体的生态廊道。两轴,即河北岸的产城融合发展轴和河南岸的综合服务发展轴。五组团,即东振工贸服务组团、老城综合服务组团、东光度假休闲组团、工业集中区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组团、河北生态宜居建设组团。 

  ——东振工贸服务组团。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建设农牧产品物流交易加工园区。新建汪清火车南站,实现客货分流,依托汪清老站建设仓储物流中心。 

  ——老城综合服务组团,利用汪清县政府、建设局、第五中学等腾退闲置用地,建设绿地广场和开敞空间,提升老城区绿地率。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及基础设施,新建残联、养老服务中心,扩建净水厂。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清零行动。 

  ——东光度假休闲组团,结合资源本底,策划休闲、农旅特色功能,创新用地策略,推动片区项目落地,在现状东光镇区改造建设基础上,结合上游湿地公园建设和现状农家乐,建设度假休闲服务区。 

  ——工业集中区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组团,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与北仑区进行共建健康科技孵化园,依托好记酱油建设一二三产示范园。 

  ——河北生态宜居建设组团,完善高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高品质社区,推进低碳绿色城市建筑,围绕汪清县综合文化公园建成居民综合服务中心。 

  3、城市道路组织 

  规划形成“五横六纵”的中心城区道路网结构。五横:北外环、长荣大街、东振街-新民街、汪清街、南山街。六纵:新林路、解放大路、幸福路、枫林路、东新路、园东路。 

  新建汪清南站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以汪清南站综合交通枢纽为中心,汪清火车站、客运站为补充的交通枢纽格局。结合汪清火车站和汪清南站,以及城南物流片区,构建城市物流系统。 

  规划设置三处公交首末站。分别位于明三路与东明大街交汇、铁西路与东振街交汇和汪清街与幸福路交汇。规划5条公交线路,线路布设尽可能沿着主要客流分布方向,尽可能减少公交乘客换乘次数,使乘客转乘方便。 

  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中心城区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三级配置 

  ——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以汪清街解放大路交叉路口周边地区作为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加强商业金融、拓展文化旅游等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带动城市更新,打造城市商业中心。 

  ——城市公共服务副中心:以汪清县政府服务大厅、汪清县人民法院为主体,结合周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形成以行政办公职能为主的综合服务副中心。以汪清县体育中心为主体,打造文体服务副中心。 

  ——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结合街道社区行政边界进行布局,建设若干公共服务设施中心。适当合并街道社区公共设施用地,使每处街道社区中心能具有一定的规模,产生集聚效应。 

  5、城市基础设施布局 

  ——给水工程规划。强化节水,鼓励再生水替代部分生活、生产用水,规划期末达到国家级节水型城市标准。逐步建立供水管网信息化系统,进行分区计量管理,杜绝水质污染和“跑冒滴漏”,构建城区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35年,中心城区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净水厂供水规模5m³/d,占地面积2.34公顷,供水水源为明月沟水库、西大坡水库,严格保护取水水源,加强水源水质监督管理。 

  ——排水工程规划。加快中心城区再生水厂建设,对城区现有污水系统提质增效,加强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推进生态环境长制久清。到2035年,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集中处置率为100%。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5m³/d,占地面积4.86万平方米,污水经生化处理再生回用后,尾水排入汪清。中心城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35年,建成区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0%。 

  ——供热工程规划。中心城区供热方式以集中供热为主,分散式清洁能源为辅。到2035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2.82%。热源为域锅炉房,扩建锅炉容量为116MW×4,占地面积10.3公顷。 

  ——燃气工程规划。加快中心城区燃气管网建设,完善配气系统。依托图们—汪清长输管线,落实气源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气量5%的储气能力建设要求,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保障能力。到2025年,中心城区天然气气化率达到50%;到2035年,中心城区天然气气化率达到80%。气源管道天然气为主,以液化天然气(LNG)、液化石油气为辅。 

  ——电力工程规划。中心城区66KV变电站3座,扩建汪清、城北66KV变电站,总变电容量为332MVA;改造输电老旧线路,保障用电安全,推进10KV电力线路采用地埋形式敷设。220KV走廊控制宽度为30-40米,66KV走廊控制宽度为15-20米。 

  ——充电桩规划。按照(专)用为主、公用为辅、车桩相随、需求牵引、按需建设、探索换电模式的原则,建设汪清县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2035年,基本实现满足私人小汽车、物流车等全领域电动汽车的换电需求,实现中心城区公共充换电设施2千米覆盖率100%。 

  ——通信工程规划。着力推进中心城区5G网络建设及传输网络超高速宽带技术改造,加快建设通信、有线电视线路“入地”工程。到2025年,中心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光纤到户;构建“智慧市政”大数据平台,实现市政基础设施的全面协同化管理,提高城市应急调度管理能力。 

  ——环卫工程规划。到2025年,中心城区力争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到2035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总量零增长。 

(八)构筑特色魅力空间

  1、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严格保护汪清县现有1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州级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严格保护1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9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加以保护利用;与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发展,扩大汪清历史文化影响力;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相结合,为历史文化展示提供空间载体;以保护为前提,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多元利用。 

  2、塑造城乡风貌格局 

  梳理构成特色风貌的各类资源要素,紧密结合汪清独特的“山、河、林、田、湖”地理特征和资源特色,构建“一城引领、三区协调、富美多彩”的县域风貌格局,形成相互协调的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区、山水生态景观风貌区、乡野田园景观风貌区、朝鲜族民俗特色休闲风貌区。 

  ——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区,落实“山水林城、秀美汪清”的城市风貌特色定位,打造充满魅力和情怀的山水田园城市。 

  ——山水生态景观风貌区,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依托,尽显山水风光、林茂果丰的风貌特色。村庄建筑以低层为主,依山就势、傍水而居,展示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 

  ——乡野田园景观风貌区,以县域西部及北部,罗子沟镇、纯阳镇、天桥岭镇、大兴沟镇、鸡冠乡为依托,结合农业特色种植,打造观赏农田、名优蔬菜园、观赏苗木等多样化的田园景观风貌。村庄形成绿荫环绕、水网穿插的格局,保护乡村原生态,体现地方特色。 

  ——朝鲜族民俗特色休闲风貌区,以满天星风景名胜区百草沟镇为依托,传承朝鲜族民俗传统,构建富有特色的朝鲜族民俗特色风貌区。 

  3、城市蓝绿网络 

  中心城区形成“一带多廊多点”的绿地结构,塑造分布均匀、规模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一带”即汪清河生态景观带;“多廊”即以小王清河、沙金沟等水系为依托,形成滨水生态廊道;“多点”即汪清县综合文化公园、城南公园、滨河公园、儿童主题公园、南站站前广场等7处城市公园和专类公园,构建点状和带状结合的绿地网络,提升城市品位。